| 课程介绍 |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
 
 

  本报告从六个方面介绍我校《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课程特色。每个部分的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梳理该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介绍我校本的建设情况和已经取得的特色建设,提出未来进一步建设的重点。

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早在 1956 年,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就率先在国际贸易专业设立了国际金融方向,成为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将国际金融专门化的高校。当时,除我校外,仅在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成立了外汇班。《国际金融》作为国际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我校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课程。其间,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曾采用《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概论》和《国际金融实务》等课程名称。

  正像我校国际金融课程的发展过程一样,我校关于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及定位,也经历了一个为适应环境变化及需要的调整过程。

  我校是全国高校第一个开设《国际金融》课程的院校。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这 3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深刻地打上了我校发展的烙印。由于我校的前身是北京外贸学院,以及由于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天然的联系,我校早期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定位在服务于国际贸易专业的需要,课程定位在为我国的外贸公司培养能够在对外贸易中熟练运用国际金融知识人才的目标上。因此,在国际金融的教材与授课内容中,比较充分体现了从外贸公司经营需要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国际金融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内容,由此也形成了我校国际金融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早在文革后期,我校就开始招收国际贸易和外贸英语的大专生,改革开放之初,恢复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为适应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及我校各专业教学的需要,我校重新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并在原内部使用的国际金融讲义的基础之上,我校于 1981 年出版了由刘舒年教授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这也是我国国内第一本正式经出版社编辑发行的国际金融的教材。此时,本课程的指导思想与课程定位,基本是文革前的延续。

  1985 年,我校回复了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的招生。招生规模从最初的一年 20 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 100 多人。此外,除金融专业外,作为以财经专业为主的高校,我校其他专业的学生规模也有了迅速的增长。而由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所决定,国际金融课程既应是金融专业的专业课,又应是财经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国际金融及金融专业外,将国际金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而纳入本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也越来越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为了进一步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 1996 年当这门课程于立项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11 工程确定的 15 门重点建设核心课程之一时,我们又对《国际金融》课程的指导思想及定位进行了完善。

  由于《国际金融》课程既是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又是我校国贸、国经、工商、法律和海关、商检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由于金融专业和各个非金融专业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及相应课程体系、《国际金融》课时设计的不同,使其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而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兼顾授课对象和课程内容两方面的要求。鉴于我校《国际金融》课程本科层次的授课对象包括金融和非金融专业两类学生。国际金融的内容的发展在二战以后,特别是近 20 年来,几乎是日新月异,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发展中独占熬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设定不同授课对象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此次课程建设中的首要内容。

  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其课程体系中尚有其它对《国际金融》课程进一步外延的课程群的设置,如国际信贷、国际租赁等,其《国际金融》课程的课时设计为 36 小时,因此,对《国际金融》课程的要求以体现国际金融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并有一定的深度。而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其各自的学科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只是服务于其学科目标的一个方面,对《国际金融》课程的要求应以体现着基本涵概了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的全部内容的广度为主。

  为此,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我们将国际金融课程设计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金融专业的需要而开设《国际金融概论》,二是对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而开设《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此次申请精品课程时,我们选择了后者。原因是二者在体现我校国际金融课程的精髓上没有实质区别,而在内容上,后者更集中而突出地反映了我校在这门课程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势。

  综上所述, 《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国际上主流的有关国际金融的范畴、概念、市场与工具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对国际金融知识的需要,并不断总结国内外最新的国际金融的发展,使之始终保持着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特征的课程体系。《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的定位把握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明晰有关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业务、国际借贷及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分析和思考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熟悉各国的金融政策、方针和做法,了解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金融市场各种操作工具的基本原理,为继续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

  秉承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发展的传统与优势,我们将国际金融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并根据授课对象的特征与需要给予适当的侧重:

  第一部分是有关国际金融的序言与基础知识。在序言中我们着重阐述有关研究国际金融的轮廓,以利于学生掌握研究国际金融的不同角度与线条,为其构建起国际有关国际金融学科的逻辑主线。综观 中外国际金融方面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国际金融的角度,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从理论角度,或者说是以开放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而形成的对国际金融的认识。反映这部分内容的教材主要是国际经济学中的国际金融部分和宏观经济学中的相关内容,或者,在西方国家的教材中,直接以 International Finance 的书名出现,其核心内容是阐述有关国际收支和汇率决定的理论及相关政策。第二是从企业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对国际金融工具应用的角度而形成的对国际金融的认识。反映这部分内容的教材主要是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书中的相关内容。第三则是从国际金融工具本身的角度而形成的对国际金融的认识,主要是对提供这些国际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以及这些金融产品的运做机制的认识。反映这部分内容的教材就是国际金融市场,即以英文表示的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命名的教材,或者是我国所表述的国际金融实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可使学生不仅做到知道这些知识是什么,更要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联系。掌握国际金融市场与其他角度关于国际金融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掌握国际金融学科全貌时达到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境界。 而在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组织,及其这些内容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与基本状况,如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改革等。在这些章节中,我们着重强调所涉及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逻辑关系,为今后深入学习国际金融的理论或具体的国际金融工具的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外汇市场,包括外汇市场与外汇风险管理两章。需要明确的是,在关于外汇市场各种交易方式之间关系的层次处理上,将其分成传统外汇市场和衍生外汇市场两个层次。既包含了全部外汇交易工具,又体现了这些外汇交易工具发展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之所以把这部分从第三部分中独立出来,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我校国际金融课程与对外贸易密切联系的传统优势。

  第三部分是对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初步介绍,首先侧重于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两个层次,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阐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以及当今的状况。随后,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分类特征,着重介绍了欧洲货币市场上的商业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出口信贷。而对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其他金融工具,如国际租赁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等,以及国际衍生金融市场等,则仅给予了初步的介绍。

三、教学方式方法

  《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属于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强是该课程的突出特点。随着教学和研究的逐步积累,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体系。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框架符合教学规律。授课的教师已经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之外,还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配合多种形式的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辅助活动,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知识传授目标。通过各种环节让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一)课堂讲授与互动讨论结合

  传统的课堂讲授是一个教师,一支粉笔。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听课。教授《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师,都熟练传统授课方式,对授课内容非常娴熟。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脱稿现场即兴讲授,逻辑思维清晰,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逐步多样化,我们的教师一直在探讨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新型教学方法。

  遇到本课程主要的知识点,主讲教师通常都要结合相关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而向同学们提问,鼓励同学从多个角度回答并讨论,而不是给予一个正确答案,从而诱导学生全方位思考不同情况下的多种可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二)讲授知识点与案例分析结合

  《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理解有关的概念和知识点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通常教师会列举一些实例说明,或者介绍某个案例,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准确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

(三)邀请专家及业内人士专题讲座

  许多老师在授课期间,对于一些实务性非常强的知识点,或国际金融学的一些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邀请国际金融相关领域的业内人士或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书本与实践的联系。

(三)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过程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校教务处也在积极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往教师都是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图示意,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教案内容和图片示意等内容用投影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模式,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填制等,等都可以使用视频辅助设备、计算机幻灯片等方式进行演示,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五)网络答疑及与教师保持互动联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以国际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站技术的应用已经可以与传统的互动沟通相媲美,因此,大约从 2000年起,所有任课老师都利用教务处的网络平台或其他互联网的平台,在互联网上发布课程信息,共享课程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和答疑系统,让教师与学生时刻保持互动联系。

四、教师队伍

  本课程最早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知名教授创建。其中包括早期的国际金融专家史导源教授和现已退休的刘舒年教授、费修梅教授和师玉兴教授;后来,史燕平教授、刘园教授等对该课程进行了发展。老教授们对这门课程建设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内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许多教授虽都已经退休,但是还在关注和指导本课程的建设。

  目前,本门课程教材的主编是刘舒年教授。承担教学任务的在职教师有史燕平教授(博士)、刘园教授(博士)、蒋先玲教授(博士)、吴青副教授(博士)、温晓芳副教授(博士)和姜海川讲师(在读博士)等 5位。

  上述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术梯队已经形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 教师分别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缘结构合理。师资年龄结构为: 40—50 岁 3 人, 30—40 岁 2 人。 30 岁以下 1 人。 许多教师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经验,其中 史燕平教授和刘园 教授曾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授教师。

  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出过国。其中有些是出国学习深造,例如刘园教授曾在美国 American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获得经济学硕士;有些是出国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例如,史燕平教授曾 赴美国南卡洲立大学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访问交流,作为亚洲开发银行资源专家,赴柬埔寨进行课题研究,并为其中央银行提供了题为《融资租赁及其监管》的专题讲座; 蒋先玲教授曾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交流访问;温晓芳副教授博士曾 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意大利的跨国公司及银行进行国际结算的海外培训 。姜海川老师作为访问学者曾赴美国麦迪逊大学进行跨国公司理财等专题的学术交流

  所有教师在承担《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承担 1 门到 2 门的由国际金融衍生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如史燕平教授还同时承担着《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租赁》课程的教学;刘园教授承担着《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课程;蒋先玲教授同时承担着《国际结算》,温晓芳副教授有《国际银行管理等》等。这对老师们在讲授国际金融时把握它的繁简和适度,非常有益。

五、教学条件

(一)教学资料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现将主要的教学资料介绍如下:

1.教学大纲与教案建设

  我校 《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已经形成了完备的 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学大纲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之上, 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而确定本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内容重要性及理解难易程度的不同,按照理解、掌握、熟记等不同的掌握层次而在教学大纲中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从而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国际金融的内容。

  《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案,浓缩了以课题负责人史燕平教授 20多年教学经验为主的关于国际金融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点的理解。非常适宜学生在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游刃有余地来学习本课程重点部分的知识。该教案在我校的使用过程中,还被一个考研网站偷窃,并擅自挂在该网站上销售。这一行为,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该教案的价值。

2.教材建设

  我校现在使用的《国际金融》教材,是在 1981 年由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 刘舒年教授撰写的《国际金融》教材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凝结了我校新老国际金融任课教师的智慧与心血。

  刘舒年教授于 1981 年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是我国第一本由出版社印刷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而在此前,学生所使用的课本,均为内部油印、非正式出版发行的讲义。刘舒年教授于 1981 年出版的《国际金融》 ,分别经历了 1991 年、 1993 年、 1996 年和 2004 年共四次大的修改。期间, 师玉兴教授和史燕平教授参与了 1991 、 1993 和 1996 年三次对原国际金融教材的较大篇幅的修改,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许多反映国际金融市场最新发展的新内容,如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有机联系的国际租赁等。这三次教材的修订使我校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在保留并丰富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合理。所以,我校国际金融教材与授课内容充分体现解决跨国经营中所遇到和提出的问题这一特色,成为我校国际金融区别于其他高校国际金融内容的一个显著特征。 2004 年,刘舒年教授又在 1996 年版教材的基础之上,对于国际金融中发生重大的变化的内容,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由 IMF 第四版到第五版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中区域性货币,欧洲货币体系到欧元的出现与发展、国际资本市场上 BOT 项目融资方式的发展、衍生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制度自 1996 年来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等内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增补与修订。并增加了一些国际金融案例。更加符合了作为教材的一些基本要求。

  这本教材曾多次获奖,如 1989 年获得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4 年获得北京市财经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3.教学参考资料

  加强教学参考资料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预复习时参考,我们编写了 (含合编)一些教学上适用的参考书,其中包括《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大辞典》(1998年3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国际金融试题与参考答案》(2000年4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国际金融考试指南》(2002年7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 《布莱克威尔百科全书金融卷》(译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

  此外,还编写了一些拓展国际金融内容的教材和资料,如《国际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金融》(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国际金融》(我校函授教材)、 《国际工程融资与外汇》(中国建工出版社)、《国际信贷》(中国金融出版社)、《外汇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国际结算与对外贸易融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金融风险管理》 (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保理法律与实务》(译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国际结算》(中国金融出版社)、《国际金融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

4.试题库、试卷库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对教学效果测试的需要,建立了课程试题库和试卷库,由于我们教研室担负多头教学任务,其中包括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和远程本科教学的各种必修课、选修课考试等,需要的试题量很大,而且难易程度和要求不同,加之情况不断发展变化,故我们不断更新试题和充实试题库内容。目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标准化的试题库体系。今后,我们还要把试题库建设当作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任务,使之日趋完善。

(三)教学环境

  随着学校各项资源条件的改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已经全部是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已经实现了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起来。学校自 2001年以来,已经改进了增加了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目前已经具备了各种多媒体演示的功能。

  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沟通的网络化。本课程借助学校教务处及互联网,初步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网络联系。

六、课程特色

  总结上述内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 1)课程建设的历史悠久,国内领先。

  《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的 20世纪50年代,教学体系得到完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国内各高校的《国际金融》的同类课程建设起到示范效应。

( 2)课程建设规范完整。

  本课程曾被列入学校的 211工程重点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资料保存完整,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案例集、试题库、试卷库等。

( 3)教材在国内影响最大。

  由刘舒年教授主编,史燕平教授、刘园教授、师玉兴教授参加过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已经累计发行 200多万册,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在国内被公认为本课程影响最大的教材,被国内多数高校接受。一些地方高校作者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中,曾出现过整节抄袭我校教材的现象。

( 4)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术梯队已经形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许多教师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都出过国,其中有些是出国学习深造,除了完成教学认为之外,所有的教师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有的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的被评为北京市或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这些中、青年教师,都能讲授两门或三门课程,编写过多种新教材。

( 5)以《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课程为基础衍生出了一系列课程体系。

  围绕本课程已经演化出了一系列课程,例如:《国际金融市场》、《国际结算》、《国际银行》、《国际租赁》、《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衍生金融 工 具》、《国际金融工程》、等。这些课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系列的课程体系,对金融专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一些衍生课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版权所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技术支持:经华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