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商业银行有关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解与商业银行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信息,学会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能够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较为扎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总共分为十三章,每学期2周复习考试、1周公众假期以外,实际教学周为17周(最后1周为总复习)。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如下:

  第一章“促进银行业变化的基本因素”(Fundamental Forces of Change in Banking)概括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组织制度、业务范围、经营方式、管理技术、监管规则等各个方面的巨大的变化。本章授课时间为1周(3学时)。

  第二章“银行绩效评价”(Analyzing Bank Performance)首先详细介绍了反映银行总体状况和经营绩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接着描述并通过实例讲解了运用银行财务报表分析银行经营业绩的资本收益率模型。本章授课时间为2周(6学时)。

  第三章“非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成本的管理”(Managing Noninterest Income and Noninterest Expense)讨论了在银行业务重心发生这一重大转移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本章授课时间为1周(3学时)。

  第四章“利率风险的管理:GAP与收入敏感性”(Managing Interest Rate Risk: GAP and Earnings Sensitivity)和第五章“利率风险的管理:持续期缺口与股权的市场价值”(Managing Interest Rate Risk:: Duration Gap and the Market Value of Equity),分别介绍了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两项基本技术,即敏感性缺口法和持续期缺口法。这两章授课时间为2周(6学时)。

  第六章“负债管理”(Managing Liabilities)分析了这种冲击,介绍了银行在这种冲击的影响下银行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即一方面要变得更加主动,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负债来源。本章授课时间为1周(3学时)。

  第七章“资本的有效运用”(The Effective Use of Capital)即以《新资本协议》(包括原《资本协议》)为基础,介绍了银行资本的构成、作用以及资本充足性的衡量,分析了资本充足性要求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比较了银行不同资本来源的利弊,并运用实例说明了银行资本计划的主要方法。本章授课时间为2周(6学时)。

  第八章“流动性与现金资产的管理”(Liquidity Planning and Managing Cash Assets)着重讨论了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这样一个两难处境。本章授课时间为1周(3学时)。

  第九章“信贷政策与贷款特征总览”(Overview of Credit Policy and Loan Characteristics)首先总结了近几十年来银行贷款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而介绍了贷款管理过程和各类主要贷款的特征。

  第十章“商业贷款的评估”(Evaluating Commercial Loan Requests)在概括银行贷款分析中所需要考虑的五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实例介绍了评估商业贷款申请的四个步骤。

  第十一章“消费者贷款的评估”(Evaluating Consumer Loans)介绍了消费者贷款的主要种类及其风险特征和收益特征,并通过与商业贷款评估的比较,说明了消费者贷款评估的特殊性,最后介绍了消费者贷款评估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客户盈利性分析与贷款定价”(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 and Loan Pricing)介绍了客户盈利性分析框架,并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和消费者贷款的两个实例,说明了这一框架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这四章授课时间总共为5周(15学时)。

  第十三章“投资组合与投资政策”(The Investment Portfolio and Policy Guidelines)介绍了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的目标、对象和政策,并分析了进行证券投资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本章授课时间为1周(3学时)。

  同时,本门课程在介绍上述十三章内容时,还增加了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介绍,增加了对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讨论,并且增加中国案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