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杰
男, 1956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自1986年起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德学院,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6年被评为教授。
自任教以来,李伯杰同志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钻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深谙教学相长的道理,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在我国德语文学的研究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李伯杰同志知识渊博,在学术研究中涉猎广泛,研究范围涉及文化、文学、历史、宗教和哲学等,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德国早期浪漫派文学研究”也填补了国内德语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
1990年,李伯杰的论文《诗与哲学的综合》获我国德语文学研究的最高奖项“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1993年,李伯杰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在校外,李伯杰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应邀担任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外国文学组评委;在经贸大学校内,李伯杰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李伯杰同志的研究风格朴实无华,但却踏实厚重。他发表了学术论文十余篇,字数达到十万余言。他的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国内德语文学研究界的一致肯定,而且都由国家一级文学研究刊物发表或由国家一级著名出版社出版,足见其研究成果的重要。除了撰写论文之外,他还有针对性地翻译出版了大量德国的学术名著,给我国的德国文学、美学研究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更提高,我国与外界的交流也不断增强,深入了解认识异域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李伯杰同志又开展了德国文化史的研究,用了六年的时间潜心学习和钻研,写出了专著《德国文化史》。这部书从我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我们对德国文化的实际需求出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力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该书已经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自从教以来,李伯杰教授始终没有脱离过教学第一线,担任过多种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过强化德语、本科生基础德语、德国文学选读、德国文化史和研究生的德国文化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李伯杰教授始终兢兢业业上好每一堂课,并不因为授课对象的不同而有所懈怠,不因课程的熟悉而免去备课的环节,每次学生评教均获优秀,并因此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经贸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课堂上,他把渊博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但授业解惑,而且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丰富深入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含金量和层次。
他在给本科生讲授“德语文学选读”期间,仔细思考了学生学习德国文学的困难所在,采取相应的方法,不断地改进讲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不但保证了使学生通过德国文学对德意志民族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在学习德国文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德语的阅读水平,因而受到本科学生的热烈欢迎。他给研究生讲授德国文化专题课程,不但用清晰的思路把具体的事件阐述清楚,而且力图阐明德国文化的发展轨迹,说明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兴衰的成因,表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事在人为,德国的辉煌也是在各种条件的交汇下才得以产生的,只要创造相应的条件,其他民族也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没有理由自卑。
学术成果
著作部分
论文
《诗与哲学的综合》,载于《诗人哲学家》,周国平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2万4千字(本文于1990年获第一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反讽”说初探》,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第四期,1万1千字
《德国浪漫派批评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评论》 1994年第三期,1万3千字
《“断片”不断-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断片形式评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评论》 1997年第一期,1万字
《“思乡”与“还乡”-〈海因利希·封奥夫特丁根〉中的还乡主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评论》 1997年第三期,1万字
《论弗·施莱格尔的“交友”思想》,载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评论》 2002年第四期,一万字
《施莱格尔兄弟》,载于《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吴富恒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年,1万3千字
《我是谁?德国犹太人的认同危机》,载于《读书》 1997年第12期,4400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撰写德语文学部分词条二十条, 2万字
《德国文化史》,李伯杰等著, 2002年7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李伯杰主持全书的撰写、修改和统稿,李伯杰撰写部分三十三万字,本书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译著部分
《论小说艺术》,托马斯·曼著,《抒情诗问题》,哥特弗里德·贝恩著,载于《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6千字
《基督教的爱理念及当今世界》,马克斯·舍勒著,载于上海三联书店《 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1991年,4万5千字
《弗·施勒格尔》,恩斯特·贝勒著,北京三联书店, 1991年,9万5千字
《雅典娜神殿断片集》,弗·施莱格尔著,北京三联书店, 1996年,11万4千字
《我需要的一点现实》,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3年,7万3千字
《关于神话的谈话》,弗·施莱格尔著,载于上海知识出版社《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 1994,8千字
《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马克斯·舍勒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年,8万2千字
《受骗的女人》,托马斯·曼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载于《世界心理小说名著选》德奥部分,5万3千字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瓦尔特·本雅明著,载于《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年,1万6千字
《论中世纪》、《启蒙运动批判》,奥·威·施莱格尔著,《新民间诗》,路德维希·蒂克著,载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孙凤城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3万4千字
《德国散文精选》,李伯杰、叶廷芳译,十五万字,李伯杰翻译部分为十四万字,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浪漫派风格—弗·施莱格尔文集》,二十八万字,将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