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课程建设
英汉商务翻译 》课程建设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王恩冕

•  历史与现状

本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基础课的核心课程之一,自我校成立以来即对全校各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分选修和必修两类,前后跨度达 50年以上。选修课名称原为“英汉翻译与编译”,必修课名称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一)”(即英译汉),后者又与“翻译理论与实践(二)”(即汉译英)一起,形成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了突出我校教学特色,统一教学内容、进度和考核标准,近年来我们统一了教学大纲和教材,将两者统一更名为《商务翻译》,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各上一个学期。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商务翻译》(“英译汉”)继续向全校各专业高年级和双学位开设,并单独申报精品课程项目,仍然称作《商务翻译》。

我校翻译教学历史久远,教学方法实用可行,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特别是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我校作为对外开放人才的培训基地之一,向来重视包括翻译(口、笔译)在内的英语教学。当年拥有翻译界著名的前辈教授张培基(1980年代第一部《英汉翻译教程》主编,该书以发行上百万册,影响巨大)、崔金戎(多部汉译名著译者)、姚念庆(商务翻译)、张伯纯、张冰姿、屠珍、诸葛霖(商务翻译)、何曾楣、丁衡祁,等等。在他们的辛勤培养和影响下,我校涌现了一大批中青年专职翻译教师和译者(见“教师队伍”部分)。这些人翻译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分别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各类译著出版,并且在翻译教学与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时有相关论文发表或在各种专题研讨会上宣读。

过去,我校的翻译教学归于语言文学专业之下。 1990年,为了加强翻译教学,满足广大学生学习翻译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需求,学校在英语学院之下单独设立了翻译学系,统一负责全校的口、笔译教学和科研。自全国恢复高考以来,我校就开始招收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翻译专业硕士点。此外,从今年开始,英语专业本科生也单独设立翻译方向,还开办了翻译方向在职研究生班。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除了原有的课程(即《商务翻译》)之外,还有针对性地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当中增开了“科技翻译”、“法律法规翻译”、“文学翻译”、“翻译理论概要”、“中外翻译史”、“汉语经典英译”、“国际会议口译”等新课,大大充实了翻译教学体系和教学范围,突出了我校翻译教学的特色。在教材方面,教师们根据我校的翻译教学实际,近年来编写、出版了《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译英教程》,分别作为本科翻译课的主干教材;并且编写了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库和试卷库。其他具有专题特色的翻译教材和讲义也在积极编撰和筹备之中。

•  指导思想

我校属于财经、外语类院校,要求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均在英语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专业水平。翻译教学之所以重要,因为该课程是对学生英汉两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总结、检验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如何,集中表现在口、笔译水平上。随着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也往往采用翻译来检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针对这一现实,我校提出了设置翻译课的宗旨,即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和双语信息转换能力,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

我们了解到,尽管社会上专职或业余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不计其数,但经过专业化培训、掌握基本翻译技能、拥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人并不多;由此造成的翻译市场混乱、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翻译作品可靠性差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与交流的水平,广大读者和用户对此颇有微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出合格的外语和翻译人才,我校十分重视翻译教学。除了单独设立翻译学系统一负责全校反映教学与科研之外,还从英语本科三年级开始单独设立翻译方向,通过进一步提升双语应用水准和提供大量贴近社会发展实际的专业训练,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基本合格的译员,另一方面从中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培养高级翻译人才和具备理论研究能力的翻译教学骨干。

在此同时,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已经把翻译专业人才的考核纳入职业资格考试体系。 2003年,国家人事局推出了“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并且聘请我校三位资深教师参加该专家委员会。该项考试每年举办两次,分初、中、高三级,考试内容包括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籍此,我校的翻译教学也有了相应的衡量尺度,即把本科学生培养成具有初级专业翻译水平的人才,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中级专业翻译水平的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交流服务。

•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与其他院校同类课程的不同之处是:突出我校“国际化”教学特点,所选内容以国际经济、商务为主,贴近当前国际商务实际和社会需求,同时适当介绍其他题材与文体的笔译;在教学上注重理论密切结合实际,强调翻译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从翻译方法入手,结合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理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重点是翻译策略及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其积累一定的翻译经验。

本课程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开课;学习时间为一学期,每周 2学时,合2学分;先修课程为英语基础必修课与各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为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均为闭卷笔试为主;成绩构成: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占20%,期中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60%。

本课程现用指定教材为《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王恩冕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该教材的第一版于1998年出版,已在我校和部分兄弟院校使用5年以上,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编著者对第一版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充实了教学理论,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替换了一些内容相对过时的例句和习题,修订了部分参考译文和少量印刷、拼写错误,使之更加合理、系统,合乎我校对翻译教学的要求和社会需求。

尽管本课程冠以《商务翻译》的名称,但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实践能力即双语信息转换能力,并非完全是商务文件的翻译培训,其教材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商务翻译工具书。因为我们认为,只要掌握了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从事包括商务文件在内的各种语言材料的翻译工作。

•  教学方法

本课程共分 16讲,各讲是一个专题,内容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循序渐进,强调实践,辅以理论,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取的是对比分析、启发互动等原则。所谓对比分析,就是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指导学生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各个方面、层次和应用上的异同,以便了解翻译的性质、内在规律、衡量标准和各种难以解决的矛盾及其原因,了解译者的作用和局限,了解各种翻译活动的目的和服务对象,从而建立完整、合理、切实可行的语言观和翻译观。所谓启发互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翻译理解和表达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逻辑分析、独立思考、判断与决策能力。在进行实例讲解和练习讲评过程中,教师就所发现的理解与表达上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的指导,即运用相关的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充分展开讨论,根据所学方法加以解决,以此掌握翻译的基本技能(即语言转换与文化沟通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参考译文也不是绝对标准。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向所谓权威译文和翻译惯例发起挑战,提出自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培养独立从事英译汉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本课程以及所用教材把翻译方法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线索。在简要介绍了翻译的基本性质、标准、要求、过程和策略后,运用 10个常见的翻译方法,全面讲解了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各种语言现象、达到忠实通顺之目的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得到不断验证说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教师同时也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方法的运用应当灵活机动、切合实际,以解决问题、实现翻译目的为宗旨;循规蹈矩、对号入座的态度是做不好翻译的。

本课程的教学实践部分以练习为主。课堂句子练习结合各章所讲的内容进行,启发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巧处理翻译中的难点,同时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发挥各自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独创性与潜力,在忠实、清晰地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尽量保留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点,使之贴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与具体要求。课外作业则以段落或篇章为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旨在培养其既注重细节处理、又能够在篇章层次上整体贴近原作的能力,即无论在信息完整传递还是具体交流功能方面都能做到整体效果与原作基本无异。另外,教材中还提供了大量的译文评述,包括各种文体和题材的英语时文及其汉语参考译文和评注,供学生对比学习,或作补充练习之用。

本课程还在期中和期末设测验和考试,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总结教学效果。期中测验在第 10周前后举行,在可行的情况下亦可采取开卷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在无工具书的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翻译的能力,发现其优势和不足,及时总结,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或进度。期末考试则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它是对学生个人和整个课程教学情况的总结。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试卷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教学条件

我校的教学条件良好。翻译课教学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即运用多媒体教室和互联网进行教学和作业指导。本课程教师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教学实验:在课堂里用多媒体课件(如 PPT幻灯软件等)讲解教学要点,并根据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如新的见解和译例等)。学生除了口头表达意见之外,也可把各自的不同译文写在纸上或录入电脑,开展实时讨论和评介。课外作业则利用互联网进行发放和回收,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再发给学生,学生亦可提出反建议或不同的见解,实现师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以利教学相长。

为此,本课程教师已经准备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公布在校园网上,供广大学生参考、选课。另外还备齐了习题与试卷库,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译文,并且随时充实和更新,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的协调、统一。

•  教师队伍

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实力雄厚,在六名主要教师当中,有三名是教授,三名是副教授,均为硕士生导师。他们从事翻译教学和实践多年,经验十分丰富,教学成果显著,仅近年来发表的译著总数就达上千万字之多。

主讲教师:

王恩冕 男,教授。 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文系,1986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硕士学位,1989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1999年在欧盟口译司任中方教官(访问学者)。 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翻译学系主任、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由我校与欧盟口译司合办)常务副主任、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美国《财富》杂志( FORTUNE )中文版特聘译审,并且是多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翻译批评、中外翻译史等。 主讲课程有 商务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本科)、中外翻译史、经贸翻译(研究生)等。发表 论文有“翻译补偿法初探”(《中国翻译》 1988年第2-3期),“我国经贸翻译的特点与现状”(《中国翻译》1993年第6期),“应当重视翻译史教学与研究”(《翻译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论我国的翻译批评”(《中国翻译》1999年第4期)等。主编教材 有《英语听力训练与笔记技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大学英汉翻译教程》(1998年),《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主要译著有《增长理论:一种说明》(华夏出版社,1988年),《创建面向市场的企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危机与振兴》(同上),《洛克菲勒传》(海南出版社,2000年),《芭比丽娜伯爵小姐》((柳鸣九主编《外国心理小说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入世后的中国》(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如何与埃及做生意》(海关出版社,2004年)等。

担任本课程教学的其他主要教师情况如下:

贾文浩 男,教授 。 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英语系,1987年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文学翻译硕士学位,1988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修,获教育文凭。1995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专业任教至今。学术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实践与批评理论。曾发表论文:《跨文化咨询-美籍华裔文化融合问题》、《试论不完全翻译过程》、《论诗歌翻译》、《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等;译著有《七角楼》、《众生之道》、《夜色温柔》、《马丁·伊登》、《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飘》等。

俞利军 男,教授。 1993年6月毕业于外交学院,获特殊用途英语专业硕士学位。1993来我校任教,同年12月被评为讲师,2000年7月被评为副教授,2001年5月被破格聘为教授。近年来在校内讲授过十多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有《研究生高级英语》、《英语修辞与写作》、《英汉翻译与编译》、《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专题研究》、《商务法律翻译专题》、《国际营销学》等。已在《外交学院学院学报》、《外国文学研究》、《美国研究》、《国际商务》、《管理现代化》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并在大陆、港台和英国主要出版社出版专著、编著和工具书20多部,其中包括《上帝的木偶》、《男人不抓狂》、《从优秀到卓越》、《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英语词典》和《国家营销》等。

成小秦 男,副教授。 196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校,197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80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英文系(研究生)。曾在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师;调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后,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长期担任翻译,后又在施乐(中国)公司商业服务中心任专职翻译;1995年来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任教至今。发表译文有《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外国文学》1982年第1-8期连载),《小说的艺术》(《译海》1983年第1期)和《小说的客观性》(《外国文学》1987年第4期)等。

杨玉功 男,副教授 。 1989年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本科商务英语专业,1992年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部英语语言专业,2003获荷兰政府奖学金在团特大学传播学院进修传播专业。主讲课程有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英语精读,英语听力及口语,英语阅读欣赏。主要译著有《克尔恺郭尔哲学寓言集》(商务印书馆),《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北京出版社)和《米娜·丽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周玲 女,副教授 。 199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英)硕士学位;1993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任教至今;2000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作访问学者,2003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担任欧盟口译总司中欧高级译员培训项目中方教师。主讲课程有英语精读、高级视听说、高级口语、商务翻译等。发表论文:《教材的选择与教学效果》(《高等教育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基本功训练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高等教育问题研究》2003年1期);参加编写教材《柯灵思新英语教程》(第三册)(新时代出版社2000年4月);主要译著有《失落的文明丛书:北美洲---筑丘人和崖居者》(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等。

•  课程特色

由于我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等方面均有可供兄弟院校借鉴之处,本课程也不例外。

本课程的基本特色可以归纳为:

实际效果好。教学内容主要从翻译方法入手,针对各种语言转换现象和翻译难电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均能够根据具体语境以及交际意义与功能,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翻译问题,基本达到翻译目的。

贴近现实。教材中所提供的英语实例(包括译文评述)以国际经济、商务和时事为主,兼收一定数量的英语散文精品和文学作品,选题内容丰富、精当,文体形式多样,贴近时代与商务实际,提供的汉语译文准确、通顺,参考价值高。

实用意义大。学完本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能够基本了解翻译规律、掌握翻译技巧,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各类考试(如英语水平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和求职过程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这说明本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兄弟院校时有教师前来进修该课程,由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指定教程也曾为多所院校引进,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相信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并进入精品课程之列后,本课程定能在翻译教学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为我国高校翻译教学和科研做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技术支持:经华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