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 : HRM303 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性质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必修,其他学院选修或根据培养方案确定

学分课时 : 2 学分,36 课时

主讲教师 :刘玉新副教授,牛雄鹰副教授,刘世敏副教授,范黎波 教授,魏立群 博士。

所属院系 :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系

电话: 64493511 Email: liuyx21@263.net

办公地点:诚信楼 608

答疑时间:周四下午 3:00 - 4:50

教材 :

  (1)指定教材

  Noe,Hollenbeck,Gerhart,Wrigh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3 rd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

  (2)参考教材

  Gary Dessl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 rd Edition).Prentice Hall,2000.

教学对象 :全校三年级及以上本科生

先修课程 :管理学原理

出勤要求 :学生缺勤不得多于 3 次,教师可根据考勤情况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参加考试,是否扣分。

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成绩满分为 100 分 , 共包括四个部分:

  (一) 企业调研报告学生必须加入到教师随机分配的团队中,该团队必须独立完成从联系调研企业、设计调研方案,到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再到撰写企业调研报告的整个过程。该部分占本课程总分的 40% 。

  (二) 个人案例分析报告与小组案例报告展示每个学生必须加入到某团队中(不同于“企业调研”的团队,由教师组织,在课堂上随机报数产生)。( 1 )按照教师的要求,首先个人完成某一指定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2 )然后,全体成员课后先在团队内部进行报告和交流,推选出 1 份优秀报告;( 3 )团队合作,以最佳方式(角色扮演、现场采访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其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 4 )每个人提交个人的案例分析报告,团队提交演示报告(包括 PPT 文件和 WORD 文件)。该部分占本课程总分的 15% 。

  (三) 出勤与课堂表现:占 5% 。

  (四) 期末考试:占 40% 。

一、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如何获得组织持续竞争力的角度,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联系,探讨现代人力资源的组织、发展与最佳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与选拔;人员晋升与评价;员工激励;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等。本课程通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案例讨论与赏析可以提高学生驾驭现代人力资源的技能,培养他们“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从而为组织持续竞争力的获得打下基础。

  Course Goals: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 discipline of a profession. Since this course visibly and continuousl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RM and 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a firm's competitive advantage, emphasis are placed on the core area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as staffing, compensation, motivatio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tc. Major themes of the presentation are the partnership of human resource and line func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nd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s to the firm.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lectures, students can get both operational skills and strategic thinking abilities of HRM.

二、 教学内容 : | PART 1 | PART 2 | PART 3 | PART 4 | PART 5 | PART 6 |

 
版权所有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